章旻青绞尽脑汁找到这点理由,在说服力上并不很强。虽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人类确实从采集自然生长的食物,穿兽皮,住山洞这样的原是社会发展到了眼下这样的农耕社会。

但硬要把这些变化说成是受到了神明的指引的话,谁也无可奈何,毕竟很多东西是唯心的。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,到底人是怎么生活的,谁也说不清楚。

在这大明时期,不像后世那样,能通过考古之类的手段,用发现的各种古代遗迹,拍摄照片和影像来记录和证明研究人员的论据。

就像眼下,主人李之藻和他请来的杨廷筠,两个人在听了章旻青的话后,反应就不太一样。

李之藻觉得,章旻青说的话不无道理。有关神灵的说法,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。可西门死了只羊,东门死了个娘这样的讹传或者走形的传言,同样存在,所谓的三人成虎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。说有神灵,可又有谁真正见到过?

但杨廷筠却觉得,这只是章旻青的诡辩。若无鬼神,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变化,到底因何而来?那些有鼻子有眼的佛经故事、圣经故事,难道都只是编造?完全不可能的么!

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,可圣人也没否认怪力乱神的存在啊。尽管没人能证明神仙的存在,可你这小毛孩子又拿什么来证明神仙不存在呢?

倒是郭静居和金尼阁在听了章旻青的这番话后,若有所思。因为他们觉得,不管章旻青这番话说得是不是全对,有一点肯定是对的,那就是没有大帆船,他们就不可能从遥远的欧洲,远涉重洋来到这富饶的大明。

事实上,东西方文明的差别,就在对所处的世界的认识上。很多人都认为华夏作为曾经的世界老大,缺乏对外的侵略性,是源于华夏的农耕民族属性。但同时期的欧洲,他们难道不是农耕民族么?

缺乏侵略性的根源,首先就在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。当时的绝大部分读书人,在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之前,都认为华夏这块地盘就是世界的中心。华夏以外的地方,都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,只要他们臣服了华夏就万事大吉。

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探索那些未知之地,在他们看来,那些未开化的蛮夷之地,缺吃少穿,山险水恶,就算占据了也没多大的价值,反而是浪费钱财。这样的地方,有去占据的必要吗?

汉唐时期,都曾远征西域,并取得胜利。但没人认为这些地方有多大的价值。设立的都护府,更多是为了防备游牧部落对中原的袭扰,仅仅是出于对帝国安全的考虑。

其次是对财富的认知上。绝大多数的人,都把良田作为最大的财富。所谓的耕读传家,土地才是一个家族的安身立命之本。不管是皇家还是平民,人们最热衷的事情,莫过于把得到的钱财变换成土地。对于不能耕种的土地,没人会对它有兴趣。

可在欧洲,他们并没把欧洲大陆当做世界的中心。当来自中国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等货物,通过丝绸之路流入欧洲开始,他们就知道,在遥远的东方,还有一个庞大富饶的帝国。而马可波罗的游记,更是为欧洲人描绘了一个遍地财富的东方。

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,截断了亚洲通往欧洲的陆上商路,而阿拉伯人控制了红海,截断了从红海到地中海的海上通路之后,欧洲人就开始了尝试在海上,绕过非洲大陆,探寻新的前往东方商路的旅程,这是欧洲航海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动力。

在财富的认知上,土地只是财富的一部分,衡量是否富有的标准,还有持有金银数量的多少,来自东方的丝绸、瓷器等奢侈品数量的多少等等。

疯狂的大航海的动力,并不是国家的扩张,而是源于个人对于寻找金银财富的热情。特别是当有人找到海上到达印度的航路,并从印度运回大量的胡椒而成为富豪的实例后,催生出无数敢于冒险的所谓航海家们踏上财富的探寻之旅。

两相对比,我们就不难发现,同一时期,欧洲人知道有个遍地财富的富饶东方,存在着一个东方文明国度。而中国人对欧洲这边却所知寥寥,认为除中国这块地盘以外,俱是蛮夷。

这样的对世界的认知差别,才是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的最根本的因素。

这样的认知差异下,章旻青的这番话,最终在李之藻、杨廷筠、郭静居、金尼阁这几个听众心里产生的效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异。

李之藻不置可否,杨廷筠愤愤不平,倒是郭静居和金尼阁有保留的接受了一些。